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为区域发展保驾护航,为民服务彰显温度……今年,在省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组审议讨论法院和检察院工作报告时,对过去一年来“两院”依法履行审判和检察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法治建设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建议、献良策。
法治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过去一年,法院和检察院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点赞,并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的‘两院’工作报告中都提到服务营商环境建设、为企业纾困解难。作为企业,我们切实感受到海南的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省人大代表蔡晓辉对法治化营商环境表达了高度关注。
“法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蔡晓辉告诉记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未来的确定性有着迫切的需求。法律框架的完善与稳定,能够为企业提供明确的投资方向和发展路径。缺乏这一确定性,企业的长期规划将受到制约,投资信心也将打折扣。因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不仅是企业之需,更是经济发展之基。
如何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蔡晓辉提出了两点具体建议。他建议法官、检察官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至关重要。随着自贸港封关运作推进,市场环境日益国际化、多元化,法律问题也愈发复杂。为此,“两院”需提前布局,通过专题培训、建立涉外法治人才专家库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国内法律又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建议‘两院’向科技要效率,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工作效能。”蔡晓辉举例说,“就像检察院报告中所提及的,省检察院与省大数据发展中心等55家单位实现数据共享,并研发应用了38个反走私等法律监督模型,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无论是法院破产案件审判、开展审判效率提升专项行动和实化审判监督管理,还是检察院坚持对企业的平等保护、强化法律监督着力维护司法公正,都是围绕着海南自贸港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贡献了力量。”省政协委员、省新联会副会长、海南万理律师事务所主任王雁磊对“两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给予高度赞扬。
强化司法为民
审结就业、教育、医疗、婚姻家庭、社会保障等涉民生案件16755件;常态化开展“根治欠薪”专项监督,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28人,帮助追索欠薪5200余万元……“两院”报告中的一串串数字,生动印证人民有所呼、司法有所应。
“‘两院’始终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这一点在基层的体现尤为显著。”省人大代表、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道玉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柳媛关注法院大力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工作内容。
黄柳媛说,法院在社区设立调解工作室,很多小纠纷在进入法院之前就得到了妥善处理。检察院积极开展法治进社区活动,通过法律咨询、法治讲座等形式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识。
“报告内容对社区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法检两院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的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可循。”黄柳媛建议,法检两院继续加强对基层社区工作的支持,可以选派更多的法官和检察官到社区挂职,深入了解社区的司法需求,加强与社区的法律援助合作,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省政协委员、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君也深有触动,“法院诉前调解案件达到了10.32万件,这不仅提高了司法效率,也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李君表示,法院在推动司法公正与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立案、执行、财产保全、法律适用和鉴定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
谈及省高院工作报告,九三学社社员、省人大代表、江苏彭隆(琼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岳松深刻感受到全省法院在审判质量、矛盾纠纷化解、府院联动、司法为民等多方面工作取得的显著进步。
针对法院工作,岳松建议,面对日益增多的案件数量,法院需加大力量投入,通过合理调配人员、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确保案件能够得到及时、高效处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执行环节,要建立创新执行举措,针对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行为,综合运用技术手段、信用惩戒等方式,打破执行难的困境,让法律判决得以切实执行;对于存疑证据、争议证据,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应加大说明力度,详细阐述证据采信或排除的依据,增强裁判文书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针对检察工作,岳松建议,检察机关在对公安机关案件的立案监督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力度,确保有案必立、有罪必究,防止出现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从源头上保障司法公正。其次,执行监督工作需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建立信息化监督平台、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等,提升监督效能,确保执行活动依法依规进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检察官和律师的沟通机制,促进双方在法律适用、证据采信等方面的交流与共识,共同推动司法工作的良性发展。
司法力量守护未成年人
在分组讨论“两院”报告会场,未成年人保护话题也高频出现。如何发挥司法力量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东坡书院院长张兴吉认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和打击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二是预防未成年人本身的犯罪。
对此,张兴吉建议,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在教育方面发力,各方都要加强相关教育。例如,要增强成年人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还要继续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在各方面学会保护自己。其次,在案件处理上,要体现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通过公布典型案例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普法效果。
“‘两院’报告中提到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方面的立法和举措都非常务实、接地气。”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馆藏中心主任、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马海燕表示,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推行的“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校园护苗驿站”等特色法治教育活动关乎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希望这些法治教育活动能长期开展,从而掐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
省人大代表、儋州市第三中学党政办副主任李坤眉也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家庭角色的强化提出了建议。
“孩子与家长日常接触最为频繁,家长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李坤眉表示,现实中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困惑与无力感,向学校老师表示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甚至将教育责任完全托付给学校。“一些家长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李坤眉分析说。
对此,李坤眉建议,定期组织法官、检察官进校园为家长开展培训活动,传授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和教育方法,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关注重视程度、教育水平以及责任意识。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司法保护。”省人大代表、海南华侨中学语文学科组长汤成慧说,未成年人保护工程庞大繁杂,需要司法、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
汤成慧建议,法院、检察院要多组织法治进校园、参观等活动,创新活动的形式,在贴近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活动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孩子的法治意识,让孩子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来源:法治时报